本网讯   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,那里有森林煤矿,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……”10月24日上午,当饱含悲怆与力量的歌声在我校报告厅回荡,一幅民族危亡、生灵涂炭的历史画卷在500余名师生眼前展开。这堂题为《歌曲里的抗战史诗》的音乐思政课,由学校党委书记徐方亲自讲授,她以抗战歌曲为钥匙,带领师生穿越时空,开启了一扇通往峥嵘岁月、深刻感悟“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爱和平、开创未来”的记忆之门。

 ▲授课现场
以歌为轴,串联烽火岁月:一堂“知识硬核”的历史课
“我们不仅要被歌声感动,更要读懂歌声背后的历史。”徐方的讲解开宗明义,摒弃了空泛的说教,而是以严谨的历史逻辑,将一首首经典歌曲精准地“锚定”在抗日战争的坐标轴上。
课堂上,一条从187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时间线被清晰勾勒,分为武力试探、规模扩张、局部侵华、全面侵华四个阶段。《松花江上》的悲愤,对应着“九一八事变”后东北沦陷、无数同胞流离失所的“局部侵华”之痛;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呐喊,则是在日寇步步紧逼下,中华民族“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”发出的救亡图存最强音。徐方详细剖析了从“九一八”到“七七事变”前,中国共产党如何率先举起抗日大旗,从发表宣言到派干部、建武装,再到确立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”方针,始终担当着民族前锋。
当历史进入全面抗战阶段,《游击队之歌》《太行山上》的旋律响起,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如何成为中流砥柱,牵制半数以上侵华日军的战争奇迹。而《黄河大合唱》的诞生,则是在日军“南北对进”的凶残攻势下,中华民族精神不屈的庄严宣告。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,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,徐方将重大战役、关键节点与歌曲精神内核紧密结合,让师生们在歌声中构建起一幅清晰、完整、深刻的抗战史知识图谱。
情景交融,唤醒家国记忆:一场“情感滚烫”的沉浸课
如果说严谨的历史梳理是思政课的“骨架”,那么师生们精彩的演绎与互动则是其“血肉”,让课堂真正“活”了起来。
《松花江上》的演绎,将流亡者的悲痛与不屈刻画得淋漓尽致;当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旋律奏响,全场师生自发起立,高唱国歌,仿佛重回那个万众一心、共赴国难的年代;《游击队之歌》充满了革命的朝气与智慧;《太行山上》的男声大合唱气势恢宏,展现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;《黄河颂》深情演唱不仅赞颂了黄河的壮丽山河,更发出了对民族精神的深情呼唤;一曲《保卫黄河》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顶点,表演以一声充满力量的领唱为号角,“风在吼,马在叫”的激昂曲调瞬间响彻全场,激荡着每一位在场者的心弦。一个特别的环节让所有人印象深刻——在讲到抗战胜利时,徐方即兴提议并带领全场师生合唱了我们都熟悉的“拜年神曲”《恭喜恭喜》。她解读了创作者陈歌辛的手记,揭示了这首歌的真正内涵:“恭喜二字,是3500万同胞用血泪换来的劫后余生。”那一刻,熟悉的旋律被赋予了千钧之重,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让许多师生热泪盈眶。
从《游击队之歌》的革命乐观主义,到《太行山上》的英雄气概,再到《保卫黄河》那“风在吼、马在叫”的雷霆之势,现场表演与历史讲解无缝衔接,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,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共鸣与精神洗礼,成功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——让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,将爱国情怀熔铸于心。
回望来路,启迪未来征程:一堂“信念坚定”的励志课
“铭记历史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汲取力量。”在总结环节,徐方深刻指出,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,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,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,百折不挠、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,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也是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。
“朋友,我相信,到那时,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……”课程最后,全体师生在徐方的带领下,激情诵读了方志敏烈士《可爱的中国》中的经典选段。这雄壮的诵读声,是新时代的湖油学子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致敬,更是对“强国有我”时代责任的庄严承诺。
此次“音乐思政课”,是我校深化“三全育人”改革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又一次成功探索。它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,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听、可看、可感、可思的鲜活教材,真正让历史知识入脑、家国情怀入心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注入了磅礴而深远的红色力量。
一审 王颖
二审 邓玉莹
三审 陈辉